锦州皮影戏、评书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辽西民俗文化焕发新生

锦州新闻网 阅读:10 2025-05-06 16:38:58 评论:0


  在辽西走廊的广袤土地上,文化的根系深扎于多民族交融的土壤中。2025年5月6日,一个载入锦州文化史册的日子——锦州皮影戏与陈派评书双双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前者以项目编号Ⅳ-91被正式收录,后者则作为北方评书艺术的代表延续了清代以来的口头传统。这不仅是两张闪亮的“文化身份证”,更似一场迟来的春雨,浸润了那些濒临干涸的传统艺术脉络。

  光影千年:锦州皮影戏的涅槃之路

  皮影戏在锦州的传承,犹如一幅褪色的画卷被重新敷彩。据考证,辽西皮影融合了满、蒙、汉等民族的审美基因,其表演形式虽以驴皮为幕、灯光为笔,却承载着族群迁徙与边疆开发的集体记忆。入选非遗名录前,锦州皮影曾面临“十指悬丝无人牵”的困境——全市仅存3个完整戏班,最年轻的传承人已逾五旬。如今,这项技艺被列入保护体系后,市 *** 迅速启动“非遗进校园”计划,仅2023年就培养青少年学员120余名,使濒危的“灯影绝唱”重获新生。

  醒木惊堂:陈派评书的现代转型

  相较于皮影的视觉叙事,陈派评书则以“一人一桌一折扇”的语言艺术征服听众。这种源自清代曲艺转行的表演形式,在锦州方言的淬炼下形成了独特的“关外派”风格,其《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经典书目,被老艺人们称为“拴娃娃的磁石”——过去茶馆里孩子哭闹,只要醒木一响便鸦雀无声。数字化保护成为评书传承的新引擎,当地文化馆将20位老艺人的300小时录音转化为AI学习素材,开发出“虚拟评书先生”程序,让传统曲艺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击。

  文化生态链:从非遗保护到产业振兴

  在“涵养文化生态、共建美丽辽西”的主题引领下,这些非遗项目正编织成更宏大的产业 *** 。皮影元素被提取为文创IP,衍生出动画短片《影舞辽东》;评书艺术则与旅游深度融合,中街茶馆的“日夜书场”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周边餐饮收入增长47%。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的重塑——2024年民俗文化节上,蒙古族马头琴艺人与皮影戏班即兴创作的《草原灯影》,成为多民族艺术共生的鲜活注脚。

  站在非遗保护的新起点回望,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复苏绝非简单的“博物馆式保存”。正如锦州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李树仁所言:“我们要的不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能自己呼吸的生命体。”当年轻学子在课后争相模仿皮影操纵手法,当外卖小哥耳机里播放着新编评书段子,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正在用最当代的方式书写着辽西文明的新篇章。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锦州新闻网立足锦州全域,辐射辽西及东北地区,提供新闻、民生资讯与深度报道,打造智慧化、互动化的区域信息枢纽